http://goo.gl/aifZ8l

「舒席世代相傳,曾經是皇帝御用的貢品,現在卻沒有人願意學。」中新社日前採訪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舒席傳承者蘇成軍,尋找正在消失的指間藝術。 走進蘇成軍的家,地面上擺滿了舒席材料和半成品,牆上山水畫圖案的舒席磅薄大氣。「舒席不同於一般的涼蓆,它已經從日常用席演變成工藝用席。」蘇成軍說,舒席發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,經過歷代發展,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。蘇成軍拿出一塊編有龍紋的舒席說,明朝年間,舒城有一個吏部尚書秦民悅,為取寵皇帝,將編有龍紋的舒席作為貢品帶至京城,皇帝被舒席的高超技藝驚嘆,特批御書「頂山奇竹,龍舒貢席」。自此,舒席身價暴漲,朝野爭購,成為當時的一種「奢侈品」。其實要製作一幅舒席作品並不容易。蘇成軍說,舒席從選料、裁料到最後成席有12道工序,開竹、破條、起黃、蒸煮、編織等,每一步都不能馬虎。特別是編織,不僅要求經緯編排勻稱,篾紋筆直整齊,還要求編織匠人熟懂畫理。「編織就像繪畫一樣,在空間構圖、景物透視、顏色搭配上要求嚴格,製作一件成熟的山水畫作最少要半年時間。」蘇成軍說。蘇成軍說,像大幅舒席掛屏「天柱山」、「寒梅圖」及小幅掛屏「孔雀開屏」、「仕女圖」、「牡丹」等,有用二色篾編織,也有的只用單色篾編織而成,全靠疏密度顯現圖案,如書法編織品連細微的筆鋒也表現得十分真切,仕女的眼睫毛都惟妙惟肖,可見舒席對工藝的要求之精。舒席大多數靠的是祖傳的手藝和小範圍的匠人的傳承,蘇成軍的父親就是做舒席的老匠人。從小耳濡目染,17歲的蘇成軍開始正式學習編織舒席,他拜當地的老匠人為師,整整學了三年。此後,他不斷鑽研編織技巧,手藝越發精湛,成為當地最知名的舒席製作匠人。然而時光荏苒,舒席逐漸衰落。「銷售價格與繁雜的人工技術不成比例,織席獲利甚微,技術人員紛紛改行,加上老技工年事漸高,如今,再也找不到能把舒席當作國畫來編織的人了。」蘇成軍說,因為舒席手工製作程式多,技術要求高,很多年輕人都不願學習這項技藝,織席技藝後繼乏人。「舒席幾十年前就聞名世界,上個世紀初,舒席曾先後獲得過巴拿馬、芝加哥國際博覽會一等獎,50年代像徐悲鴻的《奔馬圖》、鄭板橋的《蘭竹圖》、吳作人的《駱駝》以及《天女散花》、《嫦娥奔月》等作品曾經出口海外,廣受歡迎。」蘇成軍說。蘇成軍表示,現在大陸政府也幫他們擴展銷售管道,並為舒席籌拍了專題紀錄宣傳片,舒席開始在東南亞、歐洲等海外市場小有名氣,特別是工藝席。「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舒席這門老手藝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,讓人們知道舒席不僅是一種日常用具,更是一種傳統藝術。」蘇成軍說?
CD8BC3A5CDFA0C2E
arrow
arrow

    ryj132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